來自美國Moffitt 癌癥中心的Jamie K. Teer博士和同事們,開發(fā)出了一種新的流線化方法,可快速鑒別出黑色素瘤中可被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識別的*突變抗原。過去的研究證實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能夠減少癌癥病變,這些*的蛋白小片段是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識別靶標。
黑色素瘤是由異常黑素細胞過度增生引發(fā)的常見的皮膚腫瘤,惡性程度,占皮膚腫瘤死亡病例的極大部分。多發(fā)生于皮膚或接近皮膚的黏膜,也見于軟腦膜和脈絡膜。其發(fā)病率隨人種、地域、種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異,白種人的發(fā)病率遠較黑種人高。僅在2012年,美國的新增確診病例據(jù)估計就有76,250人。根據(jù)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統(tǒng)計,去年有9,180人死于此病。
此前的一項2期臨床試驗顯示,70%的黑色素瘤患者接受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治療,可導致轉移病灶顯著消退。
Teer 說:“在這一實驗中,研究人員對患者過繼轉移了自身的免疫細胞,近40%的患者在少5年的時間內(nèi)腫瘤*消退。為了更好地了解它的作用機制,我們開發(fā)了一種新方法,有助于更快地篩查出這些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識別的突變抗原。”
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是指那些離開血流進入到腫瘤中的白細胞。當存在大量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時,表明機體啟動了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。在許多的癌癥中,研究人員均開展了相關的研究,定量這些腫瘤浸潤細胞,并將其數(shù)量與腫瘤特征和結果關聯(lián)起來。
Teer認為,更好地了解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誘導癌細胞消退的機制,將提高患者自體移植細胞治療的效力,并且有可能揭示出腫瘤生長新機制。新方法采用了新一代DNA測序技術,挖掘全外顯子序列數(shù)據(jù),鑒別在患者中表達的突變蛋白。隨后研究人員合成出候選的突變T細胞抗原表位,并用一種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結合算法對候選表位進行了評估。利用這種方法,研究人員鑒別出了在患者腫瘤細胞上表達,能被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識別的突變抗原。
Teer 說“我們的新技術使得我們能夠更快、更容易地鑒別出免疫系統(tǒng)T細胞識別的突變基因抗原。從前,研究人員都是通過生成以及費力地篩查來自腫瘤的DNA庫,來完成這樣的工作。這一新篩查技術有可能還適用于在許多癌癥類型中鑒別突變抗原。”